隔代养育矛盾,儿科医生判是非

导语:爷爷奶奶、姥姥姥爷毋庸置疑已经成为代替上班族父母日常照料宝宝的主力军。传统养育方式与现代养育观念的碰撞也随之成为了很多家庭矛盾的导火索。照顾宝宝的吃喝拉撒到底哪一种方式更科学?奶奶的老传统PK妈妈的新理念,哪个更有道理?一起来听听儿科医生怎么说。


妈妈吐槽:奶奶总是捂着宝宝,宝宝到底穿多少合适?

建议爸爸穿多少宝宝穿多少。

给宝宝穿多少衣服,是很多家庭常常争吵的问题。老人会倾向于给宝宝穿得比较多,而年轻父母却往往给宝宝穿得比较少。其实这个问题很容易理解,给宝宝穿什么,往往是看护人根据自己的感觉确定的。姥姥、奶奶,甚至一些体质虚寒的妈妈,相对都比较怕冷,所以也容易觉得宝宝会冷,自觉不自觉就给宝宝穿了比较多的衣服。

另外,我们常常根据宝宝小手的温度来判断是不是冷了,其实,对于体温调节能力还比较弱的小宝宝来说,因为小手暴露在外,往往外界温度稍微一低,小手就变得比较凉了,但身体是有衣服保护和包裹的,未必身体也会冷。所以建议判断宝宝冷不冷时,不要摸手,而是摸摸脖子后面,如果不凉就是不冷,如果有汗,就说明可能穿得有点多了。

另外,宝宝往往都好动,很少老老实实坐着。而姥姥奶奶等看护人,往往是坐在一边看着孩子。一个跑来跑去,一个静止不动,当然对冷热的感觉也会不一样。对于总是跑跑跳跳的宝宝来说,就会更容易感觉到热,平时的穿着也的确应该比大人稍薄一些。因此,不妨参考家中比较怕热的家庭成员的穿着来给宝宝穿衣。大多数情况下,参考爸爸的穿衣薄厚给宝宝穿衣会比较适合。

奶奶吐槽:周末让你们带两天,孩子周一准生病!

周末的狂吃猛玩,打乱生活规律,是导致宝宝周一爱生病的最主要原因。

年轻的父母大概都听到过老人这样的埋怨:“一个礼拜带的好好的,给你们带两天就病了。”客观的说,这个批评,年轻的父母要接受。宝宝周一爱生病,的确跟周末带养方式不当有一定的关系。周末最容易导致宝宝生病的三大原因就是“玩得太累、吃得太多和睡眠不足”。年轻父母平时工作繁忙,陪宝宝的时间比较少,觉得亏欠宝宝。到了周末就会想尽量补偿宝宝,带宝宝玩想玩的,陪宝宝吃想吃的。

先说玩,好不容易带宝宝玩一天,父母常常会以让宝宝玩痛快为标准。小朋友不懂得适可而止地节省体力,往往会玩到精疲力尽。而且一天玩下来,也没有了通常午睡的时间,彻底打破了作息规律。有些年轻父母喜欢把周末安排的很满,节奏很快,玩完一个项目紧接着玩另一个项目,没能很好得考虑到宝宝的承受力。甚至有些父母会带宝宝玩一些过于惊险和刺激的项目,给宝宝身心都带来非常大的消耗。对于上幼儿园的小朋友来说,经历了一个星期的幼儿园生活,周末其实也是需要更多休息和调整的。如果还是日程很满的出去玩,是很可能因为休息不足而生病的。

另一个方面就是“吃”,在外面玩,难免要在外面吃饭。但是餐厅的饭菜其实是不太适合小宝宝的。餐厅的饭菜太油腻,蛋白质和脂肪含量比较高,不太利于消化吸收。而且比起家中自己烹饪的饭菜,也存在更多卫生隐患。而且,有些年轻父母,因为觉得平时照顾宝宝时间有限,心存愧疚,就无底线地满足宝宝的要求。冰淇淋、巧克力等平时被老人限制的食物也一味满足孩子,从而导致宝宝出现积食、消化不良等问题。

妈妈吐槽:宝宝都长了好几颗牙了,奶奶还总是让他吃糊糊。

软烂的食物的确好消化,但是宝宝如果一直吃软烂的食物,会影响对咀嚼吞咽能力的锻炼。

首先我们需要明确一点,给宝宝添加辅食的目的到底是什么?很多人会认为给宝宝添辅食是因为母乳或配方奶里的营养不够了。其实,补充营养并不是添加辅食最重要的目的。添加辅食最大的意义是通过从泥糊状食物到颗粒状食物,再到半固体食物,直到固体食物的逐渐过渡,让宝宝的咀嚼和吞咽能力得到循序渐进地锻炼。

有些妈妈,或者奶奶姥姥认为,软烂的泥糊状食物,比如米粉、芝麻糊等方便冲调,宝宝容易接受,而且软烂好消化,所以就一直给宝宝这样的食物吃。或者宝宝在初次尝试颗粒状食物或固体食物时,遇到了困难,出现了没有很好吞咽的情况,就觉得宝宝还没有准备好,就回归原来的泥糊状食物,不再让宝宝继续尝试颗粒状的食物。如果宝宝长期吃得很软烂,比较大的月龄了,还在吃泥糊状的食物,没能让咀嚼吞咽功能得到很好锻炼,就很可能出现很大了还不能很好咀嚼吞咽食物,吃饭很慢等问题。这些问题如果持续到上幼儿园,就很可能导致宝宝在幼儿园规定时间内不能吃完饭。因此,妈妈一定要遵循辅食添加的月龄标准,循序渐进地添加辅食。首次添加某种辅食出现困难,要多给宝宝几次尝试的机会。不要一直给宝宝吃过于软烂的食物。

妈妈吐槽:奶奶总嫌幼儿园晚餐太早,回家一定要给孩子补一顿,孩子每天多一餐,都成小胖子了。

晚上进食太多,又没有足够消耗,是导致宝宝肥胖的罪魁祸首。

很多爷爷奶奶心疼宝宝,觉得幼儿园的饭菜营养不够,又觉得四五点钟吃晚饭太早,怕宝宝晚上饿,就会回家再给宝宝补一顿丰盛的晚餐。其实大可不必如此。现在大多数幼儿园都会进行营养配餐,足够的营养摄入还是可以保证的。而且从宝宝身体健康的角度,复杂营养物质的摄入最好集中在中餐,而晚餐则应该相对清淡好消化。

通常家庭中的晚餐都会相对较晚,因为要等年轻父母下班回家。如果宝宝在7点以后才跟家人一起吃晚餐,而且吃很多大鱼大肉等高蛋白,高脂肪的难于消化的食物。睡前又没有什么体力消耗,还可能会再喝一顿睡前奶,这样大量的食物积存在胃里,就会导致宝宝晚上睡眠不安,引起积食等问题,反而是影响宝宝的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的。长此以往,还会埋下肥胖的隐患。

因此,爸爸妈妈可以注意观察下幼儿园的伙食情况,如果荤素搭配还合理,营养提供也充足的话,就不要过于担心宝宝的营养,没有必要回家一定再补一顿。如果担心晚饭过早宝宝会饿,可以在家庭晚餐时,让宝宝再吃点清淡的蔬菜水果,或喝一点粥。如果宝宝觉得不饿,不想吃,就一定不要追着喂了。

奶奶吐槽:发烧了吃碗热乎面汤,蒙着被子捂捂汗就好了,祖祖辈辈都这样过来的,怎么到你们这就行不通了?

小宝宝发烧时蒙被子捂汗是不可取的。

传统对抗发烧的做法,就是吃完退烧药后,捂着被子睡一觉,出了汗烧就退了。但是,对于发烧的小宝宝来说,裹着被子捂汗,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可能导致脱水或高热惊厥等问题。在提高环境温度的基础上,给宝宝少穿一些衣服反而有利于退烧。

宝宝在发烧的时候,由于体表血管收缩,可能导致皮肤摸起来有些凉。这时很多妈妈会错误地认为宝宝冷,因此给宝宝穿上厚厚的衣服或者盖上厚厚的被子,就如同保温杯的原理,致使宝宝体内热量不能很好地散出,当宝宝体内温度过高时,就容易刺激机体出现高热惊厥。另外,不当“捂汗”有可能造成宝宝大量出汗引起脱水。因此,在宝宝发烧的时候,妈妈不要给宝宝穿得过多或者盖过厚的被子,如果怕宝宝冷,可以用空调、暖风等提高环境温度,环境温度提高后体表毛细血管扩张更有利于体内热量的散出。同时应注意及时给宝宝补充水分。

奶奶吐槽:孩子已经发烧了,还让孩子洗澡,如果再着凉了,怎么办?


发烧时洗温水澡是一种很好物理降温方法。

很多老人不能接受已经发烧了还给宝宝洗澡的做法,觉得会因为着凉而导致疾病更严重。老人的担心不是没有道理,但是如果调整好环境温度,保证宝宝不会着凉,用洗澡的方法给宝宝进行物理退烧,效果非常好。

宝宝发烧时,如果体温还没有超过38.5℃,或是两次退烧药之间体温升高了,这样的情况下都可以考虑给宝宝进行温水浴。妈妈可以关闭浴室,不要开窗,用空调或暖风等手段将浴室调整到适宜的温度。温水浴的水温掌握在37℃~40℃之间,也就是用手试试感觉水温稍凉即可。时间控制在10~15分钟,随时观察水温,如果水凉了,要及时兑一些热水进去。洗完后要给宝宝擦干身体,穿好衣服,或裹好浴巾后再出浴室。

发表评论

登录后才能评论

联系我们

在线咨询:点击这里给我发消息

邮件:mom@hillcloud.cn

工作时间:周一至周五,9:00-18:00,节假日休息